地址:湖州
电话:0793-986628
传真:0793-986750
邮箱:hainanshengzhixia4178@126.com
8月31日 ,京彩季重由北京市文联 、启年妻北京师范大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 ,第期北京作家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研讨“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3精品研推工程第一期”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行 。本次会议主要以阿乙作品《未婚妻》为研讨对象,阿乙邀请了众多知名学者、文学未婚评论家参与 。京彩季重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启年妻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乔叶出席活动并致辞 。第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 ,研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白烨,阿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镇南,文学未婚著名评论家 、京彩季重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启年妻著名评论家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民族研究副主编刘大先,《光明日报》“文荟”版副主编饶翔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人文社编审 、社科出版中心主任、青年文学编辑部主任付如初,当代诗人 、学者、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胡少卿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白惠元、姜肖,《中国文学批评》编辑陈凌霄 ,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讲师杨毅,北师大文学院现当代文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易彦妮等与会研讨。本次会议由北京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王虓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任学术主持。
阿乙是70后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曾获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青年作家奖等 。新作《未婚妻》以县城青年的初恋为主线,捕捉蓬勃的爱情袭来所引发的家庭波动 。作家以炼字炼句的经典式写作,从情感入手 ,书写县城的改革开放和流动变迁 ,由此写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流动带给青年的命运改变 。该书出版后登上各大主流榜单,在前不久的三联生活周刊第二届行读图书奖上 ,入围文学原创类名单,是短名单中唯一的虚构小说类作品 。
田鹏表示 ,阿乙研讨会是2023年“文学京彩季”的第一期 。《未婚妻》出版后受到各方关注,北京文联对该作品给予了足够关注 ,列入今年北京文学“走出去”翻译推介的7本书之一,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北京文联构建大文学格局的构架 ,把文学评论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京彩季每一期 ,评论成果都会有汇总、梳理,以期产生溢出效应 ,发挥更好作用 。田鹏在读完《未婚妻》后认为,这部作品整个充满了内在张力,给了他很多启发 。
乔叶在致辞中简要回顾2022年的“文学京彩季” 。她讲到 ,“文学京彩季”活动主要致力于发现有才华的文学新生力量 ,积极推进新时代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深入开拓,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北京文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阿乙是2023年“文学京彩季”第一期的研讨对象,《未婚妻》也是北京作协的签约作品 。这是一部为文学为生活赋魅的写作,阿乙通过追忆的形式让我们认识曾经的生活和现实 。
阿乙著 《未婚妻》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年11月版
曾镇南认为 ,《未婚妻》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是有可能真正攀登文学高峰的书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在中国当代小说当中,它具有像普鲁斯特那样的艺术创新精神,从普鲁斯特借鉴了很多,但阿乙描写的生活又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的生活,人情物产各方面都有 。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创新性 ,在艺术内容上又有民族特色,而且展开了一个非常典型环境里的时代氛围。
白烨谈到,阿乙一直是具有自己特点和鲜明辨识度的作家 。在文学上 ,他是非常专业的,甚至是瞄准经典的,想与世界对话的 ,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作家。从《未婚妻》这部作品上看,阿乙在艺术技巧或者技艺上的资源非常丰富和广泛,中国的 、国外的 。比如《追忆似水年华》里的很多句子他信手拈来,而且放得很合适 。由此可以看出阿乙读了非常多的书 ,而且他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汲取他们写作方面的营养。所以他目前的状态在作家里比较特别,造诣非常深厚,非常有潜力 。
贺绍俊认为《未婚妻》是一部向经典致敬的小说,特别是向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致敬 。阿乙是以宗教般的虔诚之心向普鲁斯特学习。阿乙从普鲁斯特那里学到另一种书写记忆的方式 ,他不是单纯书写记忆中的客观世界,而是书写记忆本身,写记忆活动中的自我追求和自我认识 。因此小说中就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阿乙学习《追忆似水年华》最大的收获是,他建立起一种新的小说观。所以读《未婚妻》感觉到跟他以前的小说截然不同,他的这次写作不仅是向经典致敬,同时也是他对文学的一次检讨。
潘凯雄表示 ,阿乙这个作家不仅仅是从生活中寻找资源,也从阅读中寻找创造性的写作资源,探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交流和融合。他认为《未婚妻》的叙事也好,氛围也好 ,它的人物的不确定性也好 ,读完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很真实。完全不是一种模仿,不是一种造作 ,而是这个作家笔下自然流露出来的。它的不确定性 ,那种小城,虽然是中国式的,但是它的文字跟整个的氛围、跟国外译本很相似,有一种不确定性的东西 。
何向阳从《未婚妻》的主体文本和注释文本开始说起,详尽分析之后,指出这部作品有混声效果,语言和语言之间的舞蹈,是空间极大的立体叙事,在中国小说叙事领域深具开阔性。她认为《未婚妻》注释的类型和来源有:一是《圣经》,二是经典文学,三是大量的方言口语,四是颇具时代感的社会学层面的,五是阿乙的自我阐释式。它造成一种混响的 ,一种多重的语言和语言之间的舞蹈,一种探戈式的你来我往的多重的,与作家的对话 、与经典的对话、与时代当下的对话 、与自我的对话。
岳雯阅读的时候发现,对于习惯读现实主义小说的文本来说,《未婚妻》显然是一个异质性的文本,而异质性的文本会引发一些思考。她认为 ,当我们今天重新书写县城的时候,还有什么样新的办法来表现作为中国细胞一样存在的县城 ,这是《未婚妻》写之前要面临的一方面的原因。无论是“写什么”还是“怎么写”,《未婚妻》所面临的大的局势和背景,就是阿乙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未婚妻》的探索性、试验性、异质性,可能都是基于作家面临的今天的形势做出来的。经由《未婚妻》这部小说,可以让我们看到今天广大的青年作家或者说70后以来的青年作家 ,甚至包括更广大的文学青年的自我教育之路,在《未婚妻》里我们可以看得更为清晰。
刘大先在研讨会上对阿乙的《未婚妻》谈到三点感受。一是《未婚妻》是一个为己之作。在这个作品里面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它的情节,都灌注作者本人的人格、他的经历 、他的生命感受和体悟。二是关于回忆和互文的问题。《未婚妻》的主线情节很简单 ,回忆的主线是主观化的或者情绪式的,但是在每个具体情节里面又充满反刍式的理性,不断反思、自省、发散和遐想。三是一个推论。《未婚妻》是一个转型 ,写的是状态,这个作品里面没有任何的典型,有的只是普通人的微小希望 、平常的梦想和细小的野心 。这里面透露出的实际上是阿乙有一种普遍性的欲求 。
《未婚妻》让杨庆祥感到非常惊艳 。他认为这是阿乙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县城写作”这样的标签对阿乙是一种误会,阿乙思考的不是摆脱“县城作家”或者“野生作家”的标签写作。他要思考的是怎样把一个平面化的当代语言和平面化的当代写作所不能呈现出来的,在一个丰富的立体的当代生活怎么表现出来 。这是阿乙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他想解决的问题。《未婚妻》是非常优秀的杰出的作品 ,阿乙可以按照这个节奏继续写第二部和第三部 ,完全没有问题。
饶翔说到,通过荒诞建立一种现实感,是阿乙特别厉害的地方。阿乙通过灰色的南方小城的书写 ,透视人性的贪婪,批判当前社会存在的浮躁风气 。《未婚妻》就是普鲁斯特式的对于生命的一种回望 。整体是一种反思性 ,怎么样使生命那段时光的意义呈现出来,以今天的方式,而不是以当年二十多岁的视角。阿乙通过这个作品致敬普鲁斯特,但是他也表明自己的一种鲜明的写作观和写作路向,以及他关于现实的思考 ,关于文学的思考,关于生活的思考等等。
李蔚超说到 ,阿乙的这部《未婚妻》是个人史片断中的一次70后的书写,但是阿乙无疑是更有开创性、更有创新性。阿乙的这种尝试有他的成功性和实践性。他不是写实性的,他是编织和创造一个作家版的瑞昌记忆,或者是记忆中的瑞昌。其中有很多引文,《追忆似水年华》或是《尤利西斯》等会出现在这些瑞昌记忆之中。《未婚妻》是写记忆中的精神困境本身 ,它和那种有共鸣性的小说不太一样。
胡少卿表示,《未婚妻》是一个作家在心灵深处的 ,对记忆的重新组合。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创造了另一种县城,这个县城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明亮,甚至是雍容华贵的,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县城 ,人类都统一在某种共同的行为模式之下,这跟文体创新有关系 。
丛治辰认为,《未婚妻》非常具有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首先是独特的语言方式 、叙述方式和极具异质性的叙述构成。“未婚妻”这个词的意思 ,就是在一个未完成的状态或者中间状态,小说中关于中间状态有非常丰富的层次。除此之外 ,落实到个人来讲这个中间状态 ,阿乙其实写了一个中年危机的故事。这个中年危机包括方方面面,也包括中国文学的中年危机。小说家如此自觉进行文本试验的时候 ,包含着对中国文学中年危机的担忧 。当我们不断用异质性、创造性讨论阿乙的《未婚妻》的时候,我们在暗示其它的一些小说犯的什么毛病 ,这是不言而喻的。
徐刚讲到早年阿乙的作品有一种非常残酷的、阴郁的 ,甚至是绝望的感觉,而《未婚妻》的风格有了很大变化。小说在叙述的节奏问题上 ,一方面是舒缓的 、恬静的,有一种作者沉浸其中的惬意。但在这种节奏的舒缓 、从容之中又有一种黏密感 ,让他这样的读者稍微有一点抗拒 。小说回忆写作者的道德问题 ,不断展开回忆自我,很多段落讲生命中非常刻骨的屈辱和尴尬。道德有时候会构成一种压迫的力量 ,甚至形成道德绑架的关系 。徐刚将小说中的注释与小说的戏仿相联系,认为《未婚妻》的注释这种文体,把更内在的想法很好地贴合在一起,这也是小说文体很重要的意义 。
付如初谈到自己从阿乙的读者到变成责任编辑 ,分享了自己工作经历。说到阿乙作品本身,在《未婚妻》当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体现 ,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阿乙的爆破力量。阿乙能打破很多东西。二是阿乙小说的核心力是思考力。他写回忆 ,在回忆成为小说的过程中感受、阅读、和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认识能力。三是小说精神最重要的就是逻辑力。阿乙设定了非常强大的个人逻辑,属于他自己的逻辑,这是他独有的小说精神 。
白惠元读《未婚妻》最突出的感受是一种脆弱的男性气质。这种脆弱男性气质很复杂,一方面这个主人公是穿警服的体制内人员,但另一方面他思虑过重、自我内耗 、行动艰难,这是一种非典型的男性气质。阿乙在这个作品中刻意呈现一种分裂,也就是说对他来说,《追忆似水年华》不一定是现代派作品 ,但肯定是具有都市感的作品 。《未婚妻》细节大于整体 ,描写大于叙事,繁复大于简洁,感性大于理性 。在很多瞬间能感受到郁达夫式的自叙传的、自我暴露的某种勇敢,当然也是某种颓废 。阿乙笔下无法克制的自我注释不止是文体试验 ,而是社会转型性期的预言。
姜肖谈了两点感受。 第一感受到《未婚妻》这个小说像一场哲学的映现 ,它以叙事发现那些唯有小说能发现的超过于真实的东西,或者可以叫它记忆的真实感 。第二个感受是这个小说打动自己的不是这些记忆 ,而是这个小说中那些秩序之外的人,和一种孤独的体验。这种孤独是出于作家阿乙,或者说叙事者所经历的那种时代带来的孤独体验。这个小说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特殊的无所依傍的乡愁,人们好像都被网罗在一种异变的感觉之中 ,所以这不是一类人、一群人或者一家人的感受 ,而是我们依傍的那个时间全体的感受 。
陈凌霄阅读《未婚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品中处处存在一种张力 ,这种张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简洁与文本的繁复之间的张力 ,以“未婚妻”这个称谓作为标题 ,让人产生各种复杂的联想,它可以有很多复杂的纠葛与波澜。二是地域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张力 。这部作品的地方性是显而易见的 ,小说的叙事空间带有地方性的小城镇,开头描绘的是一家人从乡下过渡到市区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城乡结合或者城乡过渡的写作 ,其实是非常有特色或者独树一帜的;三是文学性与真实性之间的张力,这部小说最突出的一个感受就是作品让人近乎窒息的真实性,那种丰富 、准确的细节是作品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基石 。
杨毅从小说的叙述方式、作品的文学资源及其悖论和写作方式三个方面谈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他认为《未婚妻》是不确定性的叙述。这主要体现在比如小说反复出现的“我”实际上是多重身份 ,以及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的犹疑 。这种叙事方式有点像慢镜头,不断的在延宕叙述 。在《未婚妻》中阿乙有两种文学资源,一种是经典文学 ,另一种是阿乙自身的经历在县城的自叙传或者家族的东西,而这两种共同造成三种悖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悖论 ,真实和虚构的悖论,本土和世界的悖论。
易彦妮则主要围绕阿乙创作的已有研究成果展开一个梳理。在她看来《未婚妻》是关于个人记忆的重新勘探 ,而正是通过阿乙笔下那些未经整饰的记忆和经验形态,试图在写作中创造一种具有反思意味并且包含新的可能性的心灵景观 。
阿乙在作最后的发言中谈到了自己的创作心路。《未婚妻》主要是回应两个问题:一是读者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文字回到往日的社会,往日的岁月,以及往日的现实。二是回应自己的写作方向,尽力用写作的方式重建过去的时间,挽留过去的时间。《未婚妻》体现一种中间状态,无论是作为人的未婚妻,作为小说的未婚妻 ,它也是体现一种中间状态 。它是一部为自己以后作品以及为同行作品打前站的作品,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到这个反都市写作的道路上来。
据主办方介绍,“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精品研推工程”始于2022年9月,由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北京作家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 。“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精品研推工程”旨在为深度研究和重点推介文学精品、引导北京作家不断提高创作质量、更好地表现时代精神、实现创作的主流化,着力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品牌文学活动 。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电话:0793-986978
传真:0793-986408
邮箱:wuqiangxian3276@126.com
0.1644